12月26-27日上午,由北京国际网络电影展组委会主办的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网络电影展系列活动——第二届未来导演计划暨青年电影人精英实战营在北京顺利进行。
北京国际网络电影展在推进青年电影人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布局和升级影展活动规划。开展未来导演计划、青年电影人精英实战营、“跟着微短剧去旅行”主题训练营、影视主题沙龙等系列活动,多层次、多角度覆盖和扶持青年电影人。今年,在中国夏衍电影学会的指导下,首次推出青年电影人精英实战营,此次活动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导演、制片人、编剧、演员等百余位优秀影视行业从业者。特邀行业大咖亲临现场,与百余位优秀影视行业从业者共同探讨“电影与文学”。
1、江平|中国夏衍电影学会会长
《从红色电影中寻觅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历程》
导师介绍:中国夏衍电影学会会长、国家一级导演、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曾任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代表作:《战狼2》、《流浪地球》、《康定情歌》、《纸飞机》、《邓小平在一九二九》等。曾获“金鹰奖”、“五个一工程奖”、“华表奖”最佳故事片奖、莫斯科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江平会长在分享时着重指出,主旋律影片不能仅停留在口号层面。他反复强调“人民”与“生活”对于电影创作的重要性,鼓励支持电影创作者应以人民群众生活为底色,从中汲取“养分”来“滋养”电影故事。他提到,诸如《开天辟地》《百团大战》等红色题材影片之所以成为经典,关键在于它们讲述的故事引人入胜。好故事需要深入挖掘,同时,电影创作者也应不断更新电影知识,这是提升创作水平的关键所在。
2、黄健中 | 国家一级导演
《机遇与挑战——对当前电影的一点思考》
导师介绍:国家一级导演,享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电影评论家学会理事;电视评论家学会理事,代表作《小花》《龙年警官》《过年》《笑傲江湖》《红娘》分别获第三届、十四届、十五届、二十二届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影片奖。
黄健中导演全面且深入地分享了电影创作领域的多个关键问题,包括电影市场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现实主义电影的回归与崛起、导演观念随市场变化的调整、艺术性与娱乐性的平衡等。强调电影在每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导演的“根”显得尤为重要,对电影的情怀、对市场的判断、对挑战的不畏、对生活的探索等素质皆是做出好电影的重要驱动力。面对中国在2035年建成电影强国的目标而言,黄健中老师还表示电影行业需要一批新面貌的崛起。
3、温豪杰|著名编剧
导师介绍:著名编剧,1993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后进入八一电影制片厂工作,先后任八一厂创作策划室主任、文学研究室主任。代表作品:电视剧《蓝色三环》、《逆水寒》、《新水浒传》、《平凡的世界》、《可怜天下父母心》、《重庆谍战》、《乱世三义》,电影《极限冲刺》等。作品《蓝色三环》曾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作品《新水浒传》曾获“年度优秀电视剧奖”、华鼎奖“中国十佳电视剧”奖、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观众票选最具吸引力电视剧”奖,并于安徽卫视举办的“国剧盛典”中获得“十佳电视剧第一名”,于上海举办的“中国电视剧上海排行榜颁奖礼”中,斩获分量最重且唯一的“制作实力大奖”以及“年度收视前三甲”的美誉。
温老师提出“故事之上是文学,文学之上是历史,历史之上是哲学”。能够在电影中包装出创作者自身的“思考”是我们一直追求的。同时,温老师给大家分享了自己多年的创作经验。与参会者深入探讨了导演如何创造新语境、中国故事的核心、各国电影故事核心、电影命题的探讨与突破方式、故事本质与类型需求、以及观众需求的极端表现等,为电影创作者提供了全面而深入的指导。
4、王兴东|著名编剧,现任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97年华表奖最佳编剧奖和第17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代表作:《离开雷锋的日子》《建国大业》《孔繁森》《辛亥革命》《离开雷锋的日子》。
王兴东老师在分享中着重表明剧本的重要性。“拍电影就是拍剧本、剧本是电影的立足之本、剧本是拉动整个产业的火车头”,以理论教学+案例分析的方式,带领大家更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剧本创作方面的内容。“动人的故事就埋在生活底层,我们缺少发现,无人涉猎的题材,会成就我们的梦想。”王兴东老师呼吁青年电影创作者能够于人民生活中去扎根、去创作。并且呼吁大家应当给予编剧“被关注”的机会。
回看中国电影走过的120历程,我们见证了其持续不断的进步,同时观众群体也在这个过程中日益成长与蜕变。我们发现观众的身份开始发生转变,不再是单向的接收者,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更是电影艺术不可或缺的共同“创作者”。
时代赋予了青年电影人无限可能,在这样的背景下,“融合、创新”是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网络电影展的关键词,也成为了当代电影人不断追求的关键词。人民生活孕育着电影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灵感与素材。电影人以创作出融入个人热爱,捕捉当下观众的情感需求与审美趋向等要求的电影为趋向,在这条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